第四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第二届中国(沈阳)旗袍文化节于9月19号到9月26号在沈阳举行,9月17号,本台记者对“盛京满绣”负责人杨晓桐进行了专访。
非物质文化遗产盛京满绣第四代传承人杨晓桐的名字在刺绣圈可以说是无人不知,她在对满绣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上,打破了非遗绝技“传内不传外”的传统,办班培训学员,传授满绣技巧,让更多人爱上满绣。杨晓桐认为满绣的传承除了要原汁原味的传承,也需要发展和创新。
杨晓桐:“在创新方面,我们今年搭建了叫桐视界·非遗书院,搭建了线上线下平台,一个是疫情期间,第二盛京满绣还想为更多的非遗传承人提供这样的机会,然后让他们的作品能线上销售,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随着盛京满绣市场份额的不断增加,近几年,盛京满绣的产品以及文创产品的研发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欢迎,杨晓桐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有了满绣+扶贫的新想法。
杨晓桐:“我们盛京满绣从2018年开始就用非遗技艺扶贫,人家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你给他的物资他可能很快就消耗了,但是如果一项技艺传到他手里,我觉得一技傍身,他随时可以让自己这种技艺变成价值。”
同贫困村镇建立合作关系,开办培训班、成立扶贫车间,以优秀传统技艺培养乡村技能人才,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这种以传统文化为基石,大力发展满绣产业的做法,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杨晓桐:“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在2018年就先跟我们省内下派第一书记做了结合,首先在阜蒙开的第一间扶贫刺绣车间。陆续到2019年在全省开了106间。今年因为疫情我们人员不让集中,下半年我们最近又开了几间,现在是110多间全省的扶贫车间。我们在2019年的时候是1623户家庭脱贫。”
截至目前,盛京满绣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已经与十几个贫困村镇建立了合作关系,贫困户借助满绣平台,走向了致富之路。来自法库的杨雪学习满绣两年多,她说闲暇时间学习的满绣不但提高了家庭收入,还改善了生活质量。
杨雪:“然后对我自己也是怎么说呢?就是原先都是农村妇女,也没接触过这种感觉挺优美的生活。然后现在学绣花了就感觉自己人生就改变了,改变了很多,最开始就在家绣这种小手包,最开始一个月能绣三个、四个,每个月至少也得有一千多块钱,就是按平均算,不能说是……记者:就是闲暇时间,最多一个月能挣多少钱?最高的一个月挣过三千块钱。”
除了带动村民致富,杨晓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厚重博大的满绣和旗袍文化讲好沈阳故事。在即将召开的第四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第二届中国(沈阳)旗袍文化节上,杨晓桐希望辽宁的非遗产品能够大放异彩。
杨晓桐:“因为我是非遗传承人,所以我想在这个文化节期间,尤其这次非遗纺织大会在辽宁,在沈阳召开,我们希望我们辽宁的非遗大师们的手作能呈现在世人面前。”
此外,杨晓桐的满绣作品《盛京赋》也首次向媒体亮相,这件作品全长13.2米,用时17个月完成。该作品将在11月份北京举办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上展出。(宗秋)